本文目錄

#1.前言

#2.關於標題

#3.動機

#4.學習的途徑

#5.學習的階段

#6.遺失的環節

#6.1資訊超載

#6.2負面過濾

#6.3欠缺追蹤

#7.結尾

 

#1.前言

 

今天在應邀之下,分享了關於自己如何上北一女的經驗。

時間對我來說有點倉促,就PPT只有三頁,如下:

0826-1.jpg

0826-2.jpg

0826-3.jpg

為什麼這麼白呢?因為是當場開一個新檔案,把現場講到的內容寫上去XD

相比過往總是準備俱足(PPT、講稿、舉例等)而終於緊張兮兮的上台,這次的感覺就像是裸考一樣:我沒有什麼準備,就只有大概在腦海中架構就上場了。

這種狀況讓我相當興奮,也非常呈現我獨特的風格:

 

  1.我如何看待這個命題

  2.如何理解人在這個階段的處境

  3.如何回應現場同學們的疑惑與困境等等。

  1.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覺自己逐漸整合這幾年的所思、所想、所學、所閱,而這些知識與經驗也可以更帶給別人啟發……原來「讀書方法」也是我能夠分享的範圍XD(早就拋下學霸身份的前學霸表示)

講座結束之後,我有邀請同學掃Qrcode,來我的blog看看。(沒錯,就是只有第一篇的情況XD)

繼續關注的同學有福囉!接下來我也會把讀書方法作為本blog的範圍內!

以下以文字呈現今天講座的內容,想要複習的同學也可以從這邊再三review!而因為今天比較倉促的關係,我本來有帶一本最近看的書來分享這裡面的內容,對於同學們的幫助,但是當時忘記了!這篇也會把這本書的內容補充進去。

 

#2.關於標題

 

首先來說說標題:「『水到渠成』——前進第一志願之必勝小講座

這是我(事後)為今天講座所取的標題,水到渠成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看國語辭典的定義。

 

水到渠成,用來比喻事情條件完備則自然成功,不須強求。我們把適合的環境鋪設好,最後把水倒入進去,水自然而然的流到目的地。

水到渠成非常仰賴事先條件的建置。唸書考試也有相同的地方:

水到渠成的水,是你的燃料。

燃料充足於否,攸關於下面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要考第一志願/北一女/建國中學/XX高中?」

 

 

#3.動機

 

許多國三生,在看到這個問題時,心中不一定有明確的答案,可能的答案像是:

 

  ●「因為爸爸媽媽希望我去念阿」(社會期待)

  ●「因為可以上XX高中,很厲害啊!」(自我實現)

  ●「因為那邊環境比較好」(可能有點模糊的正面印象)

 

等等…

對我來說,我的成長背景,讓我期望自己能透過唸書來達到階級流動,而並非所有同學都會這樣想。每個人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之下,會接觸到不同方法,來面對未來的預期,這也是我在我的環境中學到的方式。

我的成長背景讓我認為唸好書,我對於人生的選擇就能夠更寬廣,就能夠擺脫經濟不安的環境。

在講座的現場,我與同學簡單分享對於金錢的憂慮,作為我讀書的動力之一,撇除對於金錢的憂慮之外,我會鼓勵同學唸書,是因為唸書能夠讓你的人生更有選擇權。

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是自己的發自內心的渴望,別人告訴你的想法、原因、甚至是「應該」,其實不一定能夠讓你產生長久且持續的動力。

是你有多麼發自內心的想要進入建北,這股動力才能夠作為你的燃料,也就是那個水到渠成的水。

如果你有足夠的動力,以下我提供的任何方法,對你來說都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就算所有可以找到的方法,都不適合你,你也能夠嘗試出適合自己的方案(就如同我當時的摸索與嘗試一樣);而如果你的動力是別人外加的,是時有時無的,這股水的能量就不一定能夠帶你衝上你的目的地—無論是不是第一志願,還是其他人生階段中的某目標。

我很喜歡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一句話,在這邊也將這句話分享給你們。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圖片若有侵權請告知,必會立刻下架)

這句話鼓勵你們,相信自己真的渴望,並且會因為這個渴望,讓別人來幫助你完成你的渴望!

關於這句話,你可以相信,也可以選擇不相信,而選擇的前提是分辨。感覺這些想法對自己的影響,是不是自己舒服的,還是在自己身上創造了某種制約?你可以透過這種分辨,來選擇自己要把這句話放在心中的哪裡。

PS如果你沒有成功,並不是代表你不真心渴望那件事,而也許真正適合你的東西在他方

當然,考上第一志願除了動力以外,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討論方法之前,我們先來談談整件事的歷程,增加概念性的理解。

 

#4.學習的途徑

 

通常人是透過兩種途徑來學習:

  1.直接經驗

  2.間接經驗

直接經驗即是你自己直接去行動,而從結果來學習到這個行動的效果。如自己親身去騎腳踏車。

而間接經驗則是透過看別人做、聽別人說,來獲取知識,知道這個行動的效果是什麼。如看影片學腳踏車怎麼騎。

我們要將國中三年的內容學好需要仰賴這兩個方式相輔相成,在學校的學習,大部分是透過老師的口說與演示,若只有間接經驗,你的學習成效可能不夠扎實,若每個部份都要達到直接經驗,又擔心效率不彰,念不完範圍。

該如何是好?請先繼續看下去。

 

#5.學習的階段

 

學生的日常生活由以下的階段無數次重複循環:課前→課堂→課後→考試前→考試→考試後→課前

我們透過大考的考試分數來檢驗這一階段學習成效,而實際上影響考試分數的因素,絕對不只你會不會而已,也可能包含考試技巧、審題能力,甚至是當天的身體狀態等等諸多因素。

我們要做就是,在最終的考試來臨之前,透過無數次學習階段的循環中,提高課本中掌握的內容,最終完整的掌握知識與經驗,並且考試當天盡量發揮出來。

以上的概念是幫助你,讓你對自己接下來的歷程有一個概念上的了解。

當心中清楚之後,就可以在這個歷程之中再加點「什麼」,來看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而這點「什麼」,即是讀書的方法。

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前面在談到動機時,提到讀書方法的說法是:當你有足夠的動力,會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不一定要仰賴我的方法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

而要知道適合與否,得需要嘗試,也就是直接經驗,光是概念上清楚這些階段的先後順序,以及讀書方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時,只是間接經驗,而需要透過實踐,你才會找到那個,當自己的作為水時,怎麼樣的溝渠是自己舒服的。

對我來說,告訴你怎麼做,也就是方法的部分,會放在後面一點;更重要的事情是,為什麼,很多人知道方法,卻做不到?也就是從間接經驗的學習,如何進展到直接經驗的學習。

(圖片取自:https://www.buzzfeed.com/lanesainty/rip-paddles)

 

 

#6.遺失的環節

 

 

這一小節的內容主要來自這本書: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jpg

 

這本書是《翻轉人生的實踐力》,這本書指出三個原因,讓人們即使已經學到很多知識,也無法學以致用:

  1.資訊超載

  2.負面過濾

  3.欠缺追蹤

 

 

#6.1資訊超載

 

資訊超載是我們在一時之間,所注意到的可調整的範圍,超過可以承擔的上限了,如果同時要你從「考前開始才會唸書」的初始狀態,一個禮拜內要達到「課前預習、上課寫筆記、課後複習」,顯然不切實際,也可能讓你陷入分析癱瘓症——資訊太多,導致無法判斷,而變成優柔寡斷,停留在分析困難的階段中,難以行動。

要避免資訊過載的方式,是深入而少量的學習,並且持續重複。這是書本上的解答方案,而我認為,在生活中將資訊減少到少量不太容易,可以進行的方式是分層次,你可能聽過這種背單字的方式。

Day 1:1~10

Day 2:1~10, 11~20

Day 3:1~10, 11~20, 21~30

Day 4:11~20, 21~30, 31~40

Day 5:21~30, 31~40, 41~50

Day 6:31~40, 41~50, 51~60

Day 7:41~50, 51~60, 61~70

以上是舉例,詳細的部份要談到遺忘曲線,以及要如何設計計畫,未來可以再寫一篇談這件事。

重點是安排背誦計畫的時候,需要在忘光光之前安排數次複習,將記憶鞏固起來。

讓計畫有永續性,適當的難度設計,深入而少量的進度分配,讓計畫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6.2負面過濾

 

負面過濾與先入為主有點類似,只是這次佔據你心思的並不是其中先聽聞的說法,而是看事情的濾鏡。受到文化影響,我們成長過程中會著重在負面訊息上,如果表現好只是符合父母的期待,並不會得到什麼反應,但是若表現不好,則是會被大肆責備。這樣「表現好是應該,表現不好後果很嚴重」的環境之下,讓人養成的觀點/濾鏡就是不要犯錯、不要冒險為優先考量。

這樣的觀點對於規避風險是具有良好功能,但不一定能夠幫助你表現更好,表現要能夠提昇,你得要學習的是運用「可能性思考(possibility thingking)」,這會幫助你更開放地面對新的資訊,尤其是你面臨改變的時候。

改變意味著是不確定與未知,人自然而然會想要維持現有的環境,讓自己能夠持續有熟悉與安全的感覺,而當你用風險的角度看著某種改變時,自然不會願意嘗試。而當你聚焦於:

  ●我可以如何運用呢?(思考可能性、將新知與自己的系統結合)

  ●這個改變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不一樣嗎?(好奇、對新資訊感到興奮、抱持正面的期待)

  ●學這件事情,對我有什麼助益呢?(強調正面訊息)

  ●這是怎麼做到的?我可以試試看嗎?(思考可行性、對新資訊感到興奮)這樣的觀點,會讓你將新的知識,納入自己的系統裡面,將裡面的東西化為己用。

 

#6.3欠缺追蹤

 

當以上兩個因素,都克服之後,還會有什麼原因,讓你無法學以致用呢?就是欠缺追蹤。

當你知道要把資訊切分為少而精的份量吸收,並且重複複習;面對新資訊時要用正向的、可能性的觀點思考看待,那…然後呢?

  ●你會去行動嗎?

  ●你能夠讓你的行動持續下去嗎?

我們要如何克服欠缺追蹤呢?

 

其實,在生活中,你已經有了面對欠缺追蹤的經驗,就是考試。

透過考試,你會重新檢閱自己會的內容,以及不會的內容,但對很大一部份的人,考試的意義並非如此而已。

事實上,我們的文化把考試所帶來的分數過度放大了,分數會帶給人感受,我們會從分數來感覺自己位於哪裡,自己的表現得怎麼樣,從而認識自己、感覺自己是好或是不好。當我們對分數過於看重,這股情緒(或者說心態,所謂得失心)有時候反而妨礙你的表現(壓力太大啦!),讓你考試時更緊張,更難以發揮。

分數其實就只是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而已。考不好,並不代表你未來不會成為有用的人,也不代表你的天資有問題,說不定其實你擅長的事情,是目前學校科目的範圍之外。

戴爾公司的未來研究中心估計在2030年的工作,85%是目前還沒發展出來的。

(原文:According to a report published by Dell Technologies and authored by the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IFTF) and a panel of 20 tech, business and academic exper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tates that 85 per cent of the jobs that will exist in 2030 haven't even been invented yet.)

也就是說,一切都很難講,在面對這麼未知的情形之下,其實重點要放在「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延伸;當你練習去掌握更多知識,會培養出能力,這個能力會幫助你,當你遇到機會的時候,讓你有能力握住這個機會,也許那個機會就是你擅長的事情。(握不住也沒關係,表示不適合你XD)

回歸正題,考試是克服欠缺追蹤的步驟之一。考試之後,並不是得到分數就到此為止,而是透過考試,將這一部份的知識篩出「答不出來」跟「回答的出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縮小範圍,繼續從回答不出來的那部份,追蹤、修正,繼續限縮回答不出來的範圍。

可以把順序歸納為:

  ●解說→

  ●示範→

  ●讓我做→

  ●觀察我→

  ●稱讚我的進步(強調正向)或重新引導我

其實這個過程跟學騎腳踏車有點像:

  ●(解說)→了解騎腳踏車要踩踏板、控制龍頭

  ●(示範)→看別人怎麼騎

  ●(讓我做)→騎看看

  ●(觀察我)→口頭當下回饋如肩膀太緊張,腳勇敢踩,身體維持中間

  ●(稱讚我的進步或重新引導我)→很棒,繼續保持,繼續踩,維持平衡//再次解說//剛剛看你肩膀比較緊張,可以放鬆一點

放手腳踏車.jpg

而在課堂上,你會經驗到的是:

  ●(解說)→說明本章公式的原理

  ●(示範)→示範該公式套用在題目上

  ●(讓我做)→讓同學在課堂上練習例題

  ●(觀察我)→由於課堂上是一對多,因此要由同學主動提問,或是老師說明常犯的錯誤

  ●(稱讚我的進步或重新引導我)→鼓勵同學做對,或是再次說明、回饋

那只有你唸書的時候,該怎麼做呢?常見的方式是問題集,把考卷裡面錯誤的題目收集起來,集結成冊,搞清楚相關的內容與類似的題型,也可以用來在考試前加強複習。

而在這本書,提供的是企業面的方式,而作為學生,你可以從生活中現有的資源尋找替代方案。

企業內要求經理每隔兩週,必須與自己的直屬下屬會談15~30分鐘,由下屬決定議程,通常下屬會把焦點放在目標達成的情形,以及需要哪些協助。而公司會讓有參與該計畫的員工,配到電話教練,在六週的時間內可以每週與教練通15分鐘的電話,這些教練並非在公司任職,並不會有日常面對同仁的壓力,因此可以專注於協助員工落實知行合一。

藉由上面的舉例,你有沒有對追蹤的過程更清楚了呢?

 

其實追蹤還有後續步驟:

由自己解說、實踐、稱讚,或重新引導自己的進度;也許你有聽過,最能夠讓學生學會的方式,是賦予學生任務:教會其他同學知識。

當你得到這個任務時,你會開始構思要怎麼解說,要如何示範,如何挑選題目讓你的學生練習,如何觀察並協助對方修正,還要適時稱讚、重新引導。

在這樣組織知識的過程中,你就會深刻的掌握這部份的知識了。

 

#7.結尾

 

到目前為止,你對上面的內容清楚嗎?

看完上述內容之後,你心中會冒出「我可以如何運用呢」的聲音嗎?

你心中的水量/燃料是充裕的嗎?還是有點遲疑,不知道唸書可以帶給自己什麼呢?

如果你還有點猶豫的話,在這邊鼓勵你嘗試看看,首先從觀察自己唸書方式開始,自己比較有精神的是早上、中午、晚上,或是半夜?當有一個基礎之後,就可以嘗試安排計畫。

安排計畫的原則是:「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意思是安排計畫是讓你心中有數,而也要適時預留空間調整。計畫是幫助你唸書的工具,而非限制。

這些所有概念跟工具,都會成為你打造適合自己的溝渠的材料,讓你的水流經溝渠時能夠自在的、穩定的向前,最後到達心中的目標!

如果你嘗試了一段時間,覺得怪怪的,但沒辦法確定自己卡在哪裡,可以回來思考,自己卡在哪裡,或是有其他干擾因素嗎?歡迎留言討論!

這篇算是系列的第一篇,作為概論,讓你對讀書、學習有一個全面性的理解,在前言有提到三個命題,在這邊再次說明一下:

  1.我如何看待這個命題讀書、升學,本質上是如何將知識消化吸收完整的學習歷程,當你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就會對這件事情更清楚一點。

  2.如何理解人在這個階段的處境分數容易成為人對自己的認識,而在青春期,更是尋找、摸索自我認同的階段,很難不把分數看成自己的價值。但實際上,考試只是告訴你會不會而已,這個觀點也許可以讓你考試時不這麼緊張一些,而能夠讓自己表現更好。成就感是讓人持續投入的重要動力來源,因此我也會鼓勵你在得到高分時,大力享受成功的果實。得到不如意的分數時,好好安撫自己。

  3.如何回應現場同學們的疑惑與困境等等。當時有同學提到唸書環境的干擾,環境絕對是影響你唸書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的建議是,尋找這裡面可以控制的變項,例如說你可以請對方安靜嗎?你可以跟對方協商嗎?你可以換地方唸書嗎?還是你可以帶耳塞嗎?唸書其實不是只是考生一個人的事情而已,周圍的家長、手足、老師、同儕,若能夠成為考生的支持與倚靠,絕對對於考生來說,有很大的鼓勵與幫助!和朋友一起準備考試、一起玩,會創造許多很辛苦,也很珍貴的回憶,這是過了多年以後還會很懷念的時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方法 演講 學以致用
    全站熱搜

    W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