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前言

#2.放不放得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陪伴過程中的自己

#3.創傷經驗是一段凝固的回憶

#4.放下,來自於融化那段凝固的回憶

#5.結語

 

「創傷經驗會讓人的內心,在那個剎那被凝固了。雖然身體跟心智都會持續長大,但當你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景,那些在你心中凝固的回憶,馬上湧上心頭,把當下的自己擊垮了,一瞬間只剩下情緒帶來的強烈感受:腦袋空白、六神無主、無能為力,深陷於強烈的情緒經驗當中。

 

1.前言

前幾天在一個社團,看到有人分享自己國小時被老師以毫不尊重自尊的方式體罰,即使現在已經年過半百,至今難以放下曾被如此對待的痛苦,甚至近期想起這件事情,依然潸然淚下。這一個分享引起了社團內許多人的共鳴,許多成員在下方留言分享小時候自己被師長各種體罰(甚至是霸凌),而至今都無法釋懷的心情。

許多人共通的心聲,都是「放不下」當初被暴力對待的恐懼、自尊被傷害的羞愧,於是困擾至今。

面對這些傷痛,我們要如何放下呢?放不下怎麼辦?

 

2.放不放得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陪伴過程中的自己

我們常常看到許多雞湯文(?)會告訴你要放下啊,放下就自由啊,不必用生氣懲罰自己啊,諸如此類鼓吹放下的文章。

但其實,要你放下其實是違反人性的。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被暴力對待、被言語、行為傷害自尊。這些帶來的情緒經驗,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深刻的經驗,甚至會成為一輩子忘不掉的痛苦。這些情緒經驗非常強烈,因此讓人以各種方式,避免自己再度陷入這樣的局面,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非常懼怕上台,因為曾經有在台上丟臉的經驗;或是在面試時因為緊張而說不出話,從此對面試充滿陰影。

低落.jpg

一種內心充滿陰影的感覺

這些跟強烈情緒連結在一起的經驗,會讓你對此警惕萬分,讓你風吹草動都容易引起警戒。

例如某位同學在學校,聽到同學或是老師音量較為大聲,都會引起莫名的害怕與焦慮的感受,後來才明白,原來是因為自己曾經遭遇過家暴,這些害怕跟緊張焦慮,是因為家暴所帶來的陰影。

這樣子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放在創傷經驗上的案例。

創傷會讓你一輩子都想要避免自己再遭遇任何可能的傷害,而這也是強迫自己放下,其實是違反人性的主因。勉強自己放下,就像是否認了曾遭受創傷的自己。

或是說,放下就像是要求一個人試圖遺忘自己曾經的遭遇,這無疑是困難的。

而放不下,有時候更容易成為我們苛責自己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才會說:「放不放得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陪伴過程中的自己」

你不需要因為放不下,而自責了,放不下才是大多數人遭遇創傷經驗的常見反應。

3.創傷經驗是一段凝固的回憶

你可能有聽過內在小孩的概念。
創傷經驗會讓人的內心,在那個剎那被凝固了。雖然身體跟心智都會持續長大,但當你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景,那些在你心中凝固的回憶,馬上湧上心頭,把當下的自己擊垮了,一瞬間只剩下情緒帶來的強烈感受:腦袋空白、六神無主、無能為力,深陷於強烈的情緒經驗當中。

大部份,我們以為放下是解決之道,但其實放下是一個結果。

所以當你還沒有準備好放下的時候,容易著重在「還沒放下」的「還沒」裡面,認為這是未完成的狀態,於是容易給自己增加壓力。但其實換種角度想,還沒放下,不就是放下之前的必備過程嗎?

「放下」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到來?

4.放下,來自於融化那段凝固的回憶
放下的過程,是現在的你長大了,足夠強壯也足夠溫柔,讓那段凝固的回憶融化,融入到現在的你裡面,而這時候的你才會形成一個「放下」,因為那個曾讓你害怕到睡不著的事情,真的過去了。

你可以把放下當成某種類似奇蹟的存在,也許可能會發生,也許不會到來,但沒有關係。在這一個奇蹟來臨之前,你還是會有你原本的生活要過。有時候半夜有夢到那些夢魘都是正常的。這是透過夢處理情緒的放下方式。

我用奇蹟來比喻,是因為在放下的過程中,我們對放下的期待,反而容易干擾了這個放下的過程。因為有期待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解決的過程,是來自於現在的自我,已經夠強壯去保護弱小的自己、夠溫柔去安撫受傷的自己,回憶逐漸消融到現在的自己裡面。

這樣的一個放下的過程,需要你不斷整理自己的內在,

有些人透過潛意識、夢,就完成這個過程,而後歸因於時間解決一切;

有些人需要透過宗教、透過各種安頓身心靈的方式,來讓自己得以「寬恕」、「原諒」這些事件的其他人;

有些人喜歡用自由書寫、瑜伽,等等方式,將內心的情緒傾倒出來,

有些人透過諮商,尋找心理師幫助自己整理內在,釐清盲點

這些方式都可以協助你邁向放下。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你有沒有放下的想法,都值得用各種方式幫助你的內在更強壯與溫柔。

爬上樹屋.jpg

接觸自然也是一種療癒的方式

 

5.結語

 

人生的道路雖然可以說很長,但有些時候特別難熬,即使明知道很長,現在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小部份而已。即使這樣想著,我們依然難以超脫這些困難帶給我們的情緒、感受。

這是因為我們受限於現實的限制。例如說國三的學生就是要面臨學校的考試。

也許你會聽說,國中某次考試的分數,放到高中,放到出社會,誰還會記得當初考了幾分呢?這些觀點對於一部分來說也許可以幫助他們「放下」,而對於沒有辦法「放下」的人來說,通常會卡住的是「情緒」。

這時候就需要來看看,這件事情背後在當事人的心中,引發出什麼樣的情緒,例如考不好的自責、挫折感、甚至是對自己生氣。

這些情緒的背後,也許是一個凝固的回憶(考不好被打),也許是一個固著的信念(考不好代表我沒有價值),都需要慢慢釐清,走完這個過程,才會來到放下。

所以,把放下當成一個奇蹟吧!無須刻意去追求,當你把每一天的自己,都陪好,逐漸養成自己兼具強壯與溫柔的內在世界時,放下就會來臨。

 

放手腳踏車.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健康
    全站熱搜

    W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